乾隆皇帝为何要实行“闭关锁国”?
即使这些外国制造的产品非常精致,像是含有复杂齿轮的钟表,或者可以观察远距离的望远镜,乾隆依然认为它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,更多的只是玩物而已。乾隆时常将这些“奇特”的礼物收纳起来,偶尔兴致来了才会拿出来欣赏,却从未深入研究其中的技术。他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“洋人的奇巧淫技”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丝绸、瓷器等物品不仅美观,而且实用,深受外国人喜爱。
因此,乾隆认为,和外国通商,对中国百姓没有实质性好处,反而只会让外国人获益,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。此外,乾隆对于英国使团的一些行为也产生了不满。当时,外国使节通常会按中国的礼节跪拜,但英国使团拒绝了这一请求,认为下跪对他们而言是侮辱。虽然一些官员考虑到乾隆可能因此发怒,但聪明的官员灵机一动,解释说英国使节的骨架与中国人不同,无法双膝下跪。乾隆听后才没追究此事。然而,这一事件加深了乾隆及朝廷对这些“黄头发、蓝眼睛”的外国人的反感,认为他们似乎与人类常态不同。此后,乾隆和他的朝廷官员对这些外来使者的敌意与日俱增。
从政治角度来看,乾隆显然希望在国家管理上不受外部干扰。实施“闭关锁国”后,外贸管理变得简便,国内的生产和经济得以自给自足,避免了大量白银外流,减少了管理的复杂性。在他看来,闭关锁国不仅能够保护国家经济,还能防止外部思想和技术的入侵,尤其是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先进技术。
我们可以理解,西方的民主思想主张人民是国家的基础,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想与权利,君主应该服务于人民。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皇权思想相悖。乾隆治下,满族人要统治三亿汉族百姓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接受君主的权威,不容许任何思想的动摇。西方的民主理念,一旦传入,可能会引发民众的觉醒,导致满族统治的不稳定。
此外,西方的军事技术,特别是火器的出现,也让乾隆深感威胁。清朝官兵习惯使用冷兵器,而西方国家已经广泛采用火枪、大炮等远程武器。虽然当时的火器技术还不如现代,但它们已足以改变战争格局。中国的满族骑兵,原本凭借速度和战术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占有上风,但面对火器的攻击优势却荡然无存。这样一来,满族的军事优势逐渐削弱,与拥有火器的汉族和外国军队一旦对阵,战斗力的差距不言而喻。
乾隆皇帝自然意识到,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技术进步可能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,因此他才做出了“闭关锁国”的决策。由此看来,乾隆并非一时糊涂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判断。
从乾隆的统治角度来看,闭关锁国有助于巩固满族的统治,使国家更为稳定,也省去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。事实上,历史上不仅乾隆提出过闭关锁国的政策,甚至在明朝时期,皇帝也曾因应外部环境提出类似的封闭政策。明朝时期,海盗问题严重,尤其是来自日本的倭寇频繁骚扰沿海。为了抵御海盗,明朝加强了海防,封锁了沿海地区,确保了百姓的安宁。
然而,虽然明朝的闭关锁国为沿海百姓带来了安宁,乾隆时期的“闭关锁国”却被后人批评。这主要是因为,在乾隆时代,西方的科技进步异常迅速,特别是在航海技术和国际贸易的推动下,西方国家之间不断分享技术,形成了技术共享与创新的良性循环。而中国自以为技术领先,不愿与西方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,错失了加速发展的机会。
英国送给乾隆的礼物中,钟表、望远镜等物品背后蕴含着大量的先进技术。若当时中国能够紧跟西方,学习并吸收这些技术,可能短短数年内,中国的国力就能超越列强,甚至重新崛起。然而,乾隆过于自信,对外界技术的忽视让中国错失了发展良机。几十年后,西方的快速崛起令中国深感压力,甚至连日本等小国也逐渐超过了中国。
最终,清朝的崛起和衰落都印证了一个道理:固步自封,盲目自大,只会导致国家走向衰败。直到清朝晚期,李鸿章等人意识到这一点,开始派遣留学生、学习西方技术,并建立起一部分现代工业,才给中国带来了复兴的希望。通过这一历史教训,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,任何一个国家的长久繁荣,不能依赖于孤立和自满,而要保持开放,勇于接纳和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与思想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